“富不过三代”是一句中国古谚,它的意思是说,一个家族的富贵和荣光,很难延续超过三代人。如今,用它来形容科技类企业,非常贴切。
遗憾的是,科技企业的“一代”,远没有人的“一代”那么从容、奢华。人的“一代”,大约是20年,现如今科技企业的“一代”往往只有10来年光景。
微软(44.69,0.16,0.36%)是最近40年来最伟大的科技企业之一,它抓住了电脑家庭化、个人化的好时光,以软件立身创造了空前的奇迹。微软市值最高的时候超过6200亿美元,至今只有苹果(94.43,1.34,1.44%)公司曾经超越过它。
但昔日风光无限的微软近年来风光不再。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面对亚马逊(358.66,6.21,1.76%)、谷歌(595.08,21.35,3.72%)等互联网后起之秀的冲锋陷阵,微软的力不从心更加明显。
智能手机显然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终端,但微软操作系统在这个领域里只有4%的市场占有率。而谷歌主导的“安卓系统”市场占有率高达80%,苹果的IOS系统虽然节节败退,占有率仍然维持在12%以上。目前微软的利润仍主要来自PC端,这种局面如果不能改观,微软显然没有未来。
在股东的巨大压力下,今年2月微软换帅。比尔·盖茨和鲍尔默黯然退场,1967年出生的印度人纳德拉接替鲍尔默成为微软第三任CEO,约翰·汤普森接任微软董事长。纳德拉上台后,宣布微软将“大踏步”迈向移动和云端业务。此外,在应用软件领域微软也采取了开放政策,推出了面向苹果平板电脑的Office软件。
最新的消息是:微软宣布裁员七分之一,高达1.8万人。其中1.25万名被裁员工来自于诺基亚(7.63,0.25,3.39%)设备和服务部门。而诺基亚开发的,基于安卓系统的Nokia X产品线将会被砍掉,并入使用微软操作系统的Lumia系列。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微软裁员带有“断臂求生”的意思,能否成功前途未卜。
微软2014财年第三财季(其实就是2014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这家公司营收为20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净利润为56.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7%。应该说,微软虽然发展势头不好,但盈利能力仍然非常可观,算得上是“下金蛋的鹅”。这样一家企业,为什么在“富不过三代”的魔咒里越陷越深,迟迟难以完成转型?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越是成功的大企业,往往越存在着严重的“路径依赖”。比如微软,它顺应了个人电脑时代,PC端的业务仍是公司最大利润来源。虽然公司管理层也认识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转型,但原有的业务无法抛弃。而这些带来丰厚利润的业务,有其长期形成的团队和管理方式,构成了巨大的“惯性”、“天花板”和“玻璃门”,限制着新的移动业务的成长。所以,大企业很难通过收购兼并新业务,实现全面的转型。即便Facebook(68.42,2.01,3.03%)在成立之初被微软收购,也可能已经被窒息而死,不太可能成为今天的社交巨头。同样,如果1999年隶属于中国电信(52.65,0.31,0.59%)的深圳电信数据局,真的用60万买下了腾讯(121.7,-1.20,-0.98%,实时行情)的QQ,那么我们今天肯定不会知道有过一个软件叫QQ,有过一个创业的年轻人叫马化腾。
第二,一个创业型企业,随着它越来越成功,越来越庞大,层级也越来越多。决策层往往“听不到炮火声”,能“听到炮火声”的往往人微言轻,很难将信息完整传递到决策层。而在商战中,好的机会、好的创意稍纵即逝。所以,结构扁平、规模小的科技企业,天生就对市场更敏感、更有活力。所谓“小的是美好的”,对科技企业尤其如此。在科技领域,大企业早晚会变成呆头呆脑的恐龙,它们只穿着华丽的服装坐以待毙,等着被后起之秀屠宰、超越。这让人想起世界杯的赛场,一样的埋葬英雄,一样的冷酷无情。 (作者系深圳商报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