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头部信息

通过图灵测试 人工智能是否进入新时代

2014-07-26 16:46:47 来源:科技网

  英国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提出的判断计算机是否具有人类智能的著名测试——图灵测试,今年6月7日迎来它的第一个通过者:一款模仿13岁小孩的聊天程序。

  这一事件被全球科技媒体广泛报道,也引起了很大争议。有媒体认为,这标志着人工智能进入新阶段,也有许多声音质疑该程序的智能程度。

  图灵测试并未被普遍承认

  图灵测试是阿兰·图灵在1950年发表的《计算机能思考吗》中提出的,后来进一步设置为:如果电脑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则该电脑被认为具有与人类相似的思考能力。

  6月7日,英国雷丁大学组织活动“图灵测试2014”,5个参赛电脑程序之一的“尤金·古斯特曼”在5分钟内成功回答了测试者提出的所有问题,且33%的回答让测试者认为与他们对话的是人而非机器。

  通过测试就算拥有人类思维吗?果壳网在文章《图灵测试,测的到底是什么》中提出,尤金·古斯特曼的设计思路并不是“一台在智力行为上表现得和人无法区分的机器”,而只是一台“能够在5分钟长度对话内尽可能骗过人类”的机器。它的工作原理是从数据库里储存的大量知识之间寻找与问题相关联的部分,它不会独立思考,答案也没有原创性,并未拥有和人类相似的思考能力。

  而对于图灵测试是否能作为判断计算机是否拥有人类智能的标准,也有许多质疑声音。早在1980年,约翰·塞尔就在《心智、大脑和程序》一文中用“中文屋子”思想实验反驳图灵测试。该实验的内容是:一个完全不懂中文的人可以在一个放满中文符号和中文文字句法、文法组合规则手册的房子里,按照手册的说明将文字符号组合成答案,回答屋外人递进的用中文写成的问题,但是屋内人并没有理解中文。赛尔通过这个实验指出,就算电脑通过了图灵测试,也不能表明计算机在思考。

  通过测试的计算机属于弱人工智能

  对待图灵测试的不同态度源于人类对人工智能定义的分歧:计算机只要在行为上能表现得像人类就算达到了人工智能,还是要从根本上拥有和人类相同的思维方式?这一认识的分歧区分了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只要求计算机能模拟人类的行为,重点在于呈现的效果,不要求达到效果的途径与人类机体相同。通过图灵测试的智能对话软件“尤金·古斯特曼”便属于弱人工智能领域(三个研究热点之一的智能接口技术),它的核心是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是当前与我们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项人工智能产品,与之相似的产品还有Siri、Google now,以及微软小冰等。

  但目前计算机对语言的理解还处于一个较弱的阶段。有一个经典的案例:让计算机分辨下面两句话:“我们把香蕉给猴子,因为它们饿了”和“我们把香蕉给猴子,因为它们熟透了”。这两句话的结构是一样的,虽然语义有所差别,正常人理解起来也没有太大问题。但机器就理解不了,两个“它们”足够让机器们陷入“沉思”,也给不出正确的结果。

  未来发展方向:强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要求计算机能够真正模拟人类的思维方式、能够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这种机器被认为有自主意识。

  从1943年开始,心理学家W.S.McCulloch和数理逻辑学家W.Pitts建立了神经网络和数学模型(MP模型),开创了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时代。目前,人工神经网络已具有自学习(不完全依赖于储存的数据,能够自学习识别类似的信息)和联想储存的功能,能够通过已知数据的实验运用来学习和归纳总结。随着研究的发展,人工神经网络在不同程度和层次上实现了模仿人脑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成为计算机走向强人工智能的一大支撑技术。

  强人工智能的时代还未到来,在约翰·塞尔眼中,强人工智能是无法实现的。而在支持者眼中,强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终点,它的实现,不仅需要计算机拥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还要有感性能力。从目前的一些前瞻性研究可以看出,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模糊处理、并行化、神经网络和机器情感。

  南方日报记者 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