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农业税不收了,计划生育不像过去那样抓了,村民一年到头很少开会。”在青海东部一些农村,村民们甚至记不清最近一次开会是什么时候。年初集体会,年底总结会,中间有啥大事开个会,满打满算,一年党员会议、村民代表大会加起来,不过四五次……“即便年初年终开个会,也是象征意义,应付一下村干部了事,没什么实质内容。”(人民网 2016年12月27日)
农村“会荒”, 少了会议传达,基层农民如何知道发展农业、服务农民、建设农村的具体政策,又如何去反映这些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和落实情况?会少了,事儿省了,可 “会荒”的持续会让村民参与村集体事务、乡村建设发展的热情降温,特别是在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的当下,它可能会直接让相关惠农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影响国家大政方针开花结果。
农村“会荒”的形成有很多原因。一是村干部大多由农民“兼职”,要养家糊口,他们忙于生计,开会热情就不高。同时当前不少农村地区,年轻人大量外出,甚至出现空心化的趋势,开会的动力逐渐式微。二是有的村开会,要么照本宣科走过场,要么沦为村干部的“秀场”,会议的实质作用被弱化,导致村民参会的积极性与热情大大减少。三是村民开会的积极性折射村民民主讨论的现状。有些村开会,没有讨论环节;有些村,讨论虚置,搞一言堂。这些都与农村目前的发展需求不符。
治理农村“会荒”,要对症下药,要辩证看待,既不能忽视问题,也不能搞“头痛医头式”疗法,要让会议从根本上贴近农村实际,解决农民所需,调动村民的参与热情。就像安徽太湖县九龙村推行的“党群夜会议事”制度,给村民开会提供便利,让村民感觉会开得很温暖,从而让会议真正地成为干群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够让民情民意上传下达。不能让 “会荒”荒下去,慌了村民,慌了整个农村。
新闻链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27/c1001-28978975.html